晨光刚漫过实训楼的窗沿,汽修车间里已经响起扳手清脆的碰撞声——这是甘肃北方技工学校最寻常的清晨序曲。金属的质感、机油的醇香与少年们的朝气交织在一起,漫过车间的门槛,漫过操场的跑道,漫进每一个北方学子的青春里。作为一名在此任教多年的实训老师,我的“校园记忆”,始终缠绕着机油味与青春气的交融,在朝夕相伴中沉淀成独有的温暖与力量。
上月技能比武前的日子,车间里总能看到汽修班林孝伟忙碌的身影。那个傍晚,我加班整理器材时,发现他还蹲在那台吉利发动机旁,指尖沾着油污,额角沁着汗珠,眼里却亮得惊人。“老师,我终于摸清这台老吉利的‘脾气’了!”我俯身查看,只见他布满薄茧的手掌稳稳托着零件,扳手在他手中灵活转动,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反复练习的娴熟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匠心从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少年们在无数个日夜中,与零件对话、与故障较劲的执着。

前几天整理实训档案,一张泛黄的便签从纸页间滑落,是路堉中的留言:“在北方技工拧的每一颗螺丝,都将是我职场里的‘底气’。”寥寥数语,瞬间勾起满室回忆。路堉中总在课后留下来“加餐”,哪怕手指被扳手磨出红肿的茧子,哪怕为一个复杂故障熬到深夜,也从未说过放弃。
抬头望向窗外,新生们正围着实训车争论故障点,你一言我一语的较真里,藏着和林孝伟、路堉中当年一模一样的执拗与热情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,落在他们沾着机油的校服上,像撒了层碎金,把青春的轮廓勾勒得格外鲜活。有学生举着扳手挥手喊“老师”,我笑着点头回应,拿起工具走过去加入这场关于热爱的讨论。指尖传来的金属触感,仿佛连接着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成长轨迹,让匠心在师徒的言传身教中不断传承。

这就是我眼中的北方技工: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把“匠心”种在每一次扳手起落里;没有刻意的煽情,却让“成长”藏在每句师徒间的叮嘱中。这里的青春,是扳手与零件的交响,是油污与汗水的勋章;这里的记忆,是技能与温度的共生,是传承与希望的接力。我们用扳手拧住时光,用匠心焐热岁月,看着一群群少年从懵懂青涩到技艺纯熟,从校园走向职场。每一颗螺丝的紧固,都是青春的注脚;每一次故障的排除,都是成长的印记;每一句师徒的叮咛,都是匠心的延续。
撰稿 | 段宝来(交通运输与管理教研室)
初审 | 王 洁
复审 | 杨 坤
编辑 | 王淑萍